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结果 | 医疗手段对跨性别者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金旻彦、石亦可 跨儿心理 2021-06-13










研究结果

医疗手段对跨性别者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_

编者按: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本科生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国内医疗手段对跨性别群体的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旨在了解跨性别者在使用医疗后心理与生活方面的变化,以及对医疗手段的看法。跨儿心理小组于2019年10月协助招募了跨性别者参与研究:研究协助招募 | 医疗使用对跨性别者心理与生活的影响。研究团队现发布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内容较长,阅读时间大约为10-20分钟左右。


摘要



跨性别者,指的是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不符合对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规范的个体,部分跨性别者采取医疗手段改变自己的身体,使生理上的性征更符合性别认同。


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这一过程对跨性别群体的社会适应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产生影响:


(1)个人层面:生理变化带来心理满足;激素和手术带给健康的负面影响造成困扰;激素副作用影响情绪,生理改变造成的社会处境改变导致负面心理;身体改变带来身份认同的矛盾。


(2)人际交往层面:与亲密家人的关系从冲突到缓和,与其余亲人疏远;与多数旧朋友断联,在跨性别社群中建立新交友圈,对于社群外的新朋友可能隐瞒身份;身份成为寻找伴侣的阻碍,性生活受限,必须面对向伴侣坦白身份的问题;校园中宿舍安排成为问题。


(3)社会层面:遭遇偏见与歧视,跨性别身份被精神疾病化,群体心理健康被忽视;与身份信息绑定的证件与证明更改受阻;公共空间与服务对第三性别不友善。


研究也指出了国内跨性别医疗的三方面问题:医疗信息宣传不足,存在虚假宣传,缺乏专业指导;医疗水平不足,资源难以获得,手术效果不佳,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政策不足,易性症证明开具过程不规范,手术约束不合理,实际操作有漏洞。


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跨性别群体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且医疗的副作用、社会的不友善以及配套政策的缺失都降低了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一方面要求跨性别医疗各方面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对跨性别群体权益的多加关注,以改善群体的生存质量。





研究主题


跨性别者由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出生分配性别不符,可能会进行性别肯定医疗程序,以改变自己的身体,使身体尽可能符合ta们的性别认同,以缓解性别不一致带来的不适。


性别肯定医疗主要包括以激素治疗促成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身体改变,和以手术改变性征。激素疗法的作用是抑制个体自己的内源激素并长出与原生性别不同的第二性征。男跨女的性别肯定手术主要包括睾丸切除术和阴道重建术,通常还包括胸部手术与面部的女性化手术;女跨男的性别肯定手术主要包括乳房切除、子宫卵巢的切除以及男性外生殖器再造。对于性别酷儿或者非二元性别者,也可能接受激素替代疗法或其它手段以达到性激素的理想平衡。


本研究的主题是国内跨性别医疗对跨性别者的社会适应的影响,即经历激素治疗或性别肯定手术等医疗手段前后,跨性别者在社会适应上产生的各方面变化。研究一方面着眼于跨性别者在进行医疗手段治疗前后短期内的明显变化,另一方面则是聚焦于跨性别者接受医疗手段之后的长期影响。





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一些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对于跨性别者的社会适应,我们把研究发现分为了个体、人际、社会三个层面;而后,通过问卷的结果对发现进行补充;最后,研究发现中还包括在医疗方面发现的问题。以下内容首先主要是质性访谈的发现,之后是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个体层面

医疗手段对跨性别者的影响首先发生在ta们的个体层面。总体上,随着医疗手段改变着ta们的身体,ta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各方面的感受和认识也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动。具体而言,这种改变又可以被划分为最基本的生理与健康上的改变、个人心理状况的改变以及自我认同的和各方面意识的变化与重建。


1.生理与健康的变化

生理上的变化既包含让受访者感到欣喜的正面变化,也有成为ta们困扰的各方面问题。


首先,最显著的变化是受访者感受到了身体向着自己曾经向往的方面的改变。一般而言,在接触医疗手段的初期,也就是激素阶段,大部分人对于生理的改变都非常满意。对于手术,大部分人也都表示了对效果的认同。


但是,在个人健康层面,受访者也有着各种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负面反馈。首先,对于激素,我们收到了在短期上因为缺少正确的医疗指导出现问题的反馈。更多的负面反馈是长期健康问题,比如骨质疏松等健康风险。对于手术而言,负面反馈则更多。首先是手术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这种手术直接带来的痛苦让有的受访者出现了退缩的想法。其次,手术后也可能有长期生理问题伴随,例如疤痕和副作用。最后,部分受访者认为手术后再造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存在缺陷。


总体上而言,医疗手段给跨性别者在生理上带来的影响还是偏向正面的,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改变表示满意,并且不会后悔,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还是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心理状况上的改变

随着医疗手段的进行,个体在心理状况上也会产生变化,既包括个体情感和情绪的变化,也包括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最显著的是改变给个人带来的直观体验,即改变会带来兴奋、激动的感受。其次,激素和药物的使用会改变个人的一些情绪体验与表达。有跨性别男性指出自己在激素作用下不再那么多愁善感,而有跨性别女性则认为激素导致了自己的抑郁情绪。


此外,跨性别者随着生理的改变以及在社会中的处境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对于跨性别男性,性别文化中对“男性气质”的看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另外,跨性别身份本身还需要面对的家庭和社会压力,也可能出现自我怀疑的心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手术后对于改变的不满足与心理落差也会带来困扰。


最后,随着身体的改变,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人表示自己既喜欢已改变的身体,又怀念原来的身体,还有人表示当自己外表的改变没有完全完成时,自我认同与社会规训之间的矛盾使ta无法建立起可以自我接受的认同。


(二)人际交往层面

在跨性别者的个体情况随着医疗手段发生改变时,ta们的人际交往也在受到剧烈的影响。人际交往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亲人朋友、婚恋关系上的改变,这包含了个体对以往旧的交往关系的重新处理和对新的交往关系和方式的建立。而另一方面,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人际交往层面的变化也包括了个体如何重新融入所处环境,既包括工作学习的环境,也包括平时生活的具体圈子。


1.亲人与朋友的交往

在医疗的准备过程和进行过程中,个体与家庭的矛盾是与身体的改变相伴而生的。首先是在开始阶段,跨性别个体因为生理的改变,或者手术签字的需求,被迫需要向家人,尤其是父母出柜。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亲人起初的态度都是基于对ta们未来生活的担忧或者对这一身份的不认同而表示反对。父母们会尝试引导孩子去进行改变,或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此外,也有一些亲人在一开始做出了伤害性的过激反应。但是,随着时间推进,亲人的理解加深或者跨性别者本人的主动示好,基本上比较亲近的亲人的态度最终都会有一些缓和。总体而言,受访者与比较亲近的亲人的关系都会基于亲情的羁绊而最终和解。


与和父母的亲近不同,个体对于不太亲近的亲人的态度一般是选择远离。这种远离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情基础较少,这类亲人很可能不能接受ta们的改变。其次,远离的原因也可能是一些亲人对于ta们的改变没有接受,依旧以改变前的性别身份来认知、称呼ta们,会令人感到不适。此外,远离也可能是由于害怕自己给亲人带来麻烦,例如亲人因为自己被邻居说三道四。但是,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和不太亲近的亲人减少了来往,也有一些亲戚会以其所认同的性别称呼ta们,因此相处还算融洽。


而对于朋友,许多跨性别者在身体改变后,也经历了朋友圈子的重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旧的友谊中,只有十分亲近的一部分被告知了自己的情况,而ta们大多数也能理解。也有跨性别者身边的一些朋友是陪伴自己进行改变的,所以ta们的接受度比较高。但是,大部分人都断绝了旧的朋友关系。


而跨性别者新的朋友关系的开始,许多都和跨性别群体的“圈子”有关。这种关系的结交,首先可能是出于单纯对跨性别知识的了解需要和对于经验沟通的需要。其次,这种交友关系可能开始于跨性别群体之间的共同话语,也就是一种“归属感”。此外,对于顺性别者,跨性别者可能出于害怕歧视和信息的传播而选择隐瞒,所以无法完全放松,但是在跨性别圈内,ta们就完全敞开自己。因此,也有跨性别者在比较大的外界压力下,把跨性别圈内的交流作为自己放松的方式。


大部分跨性别者也在圈子之外有自己独立的社交范围,有一些新的顺性别朋友,其中一些新朋友知晓ta们的跨性别身份。同时,也有一些跨性别者在新的交友中是完全隐瞒自己的跨性别者身份的。然而,如果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这一做法可能会使ta们形成新的心理压力。


2.婚恋关系

目前在国内,婚恋,尤其是婚姻,仍然与性别有着比较高的相关度。跨性别者在进行完全的身体改变之前被要求不处于婚姻状态,因此在生理改变的中途和之后,婚恋问题都是社会交往层面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在医疗过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对于恋爱的态度更加积极;而有过几次恋爱经历的受访者会更不在意能否恋爱,而是更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


对于跨性别者婚恋中的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困难可能来自许多人对跨性别者的歧视,或者跨性别者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例如需要使用假体、不能生育带来的自卑,以及担心对方需要承受的压力。


其次,婚恋的问题来自对方可能对跨性别者的性别身份不认同或感到混乱,尤其是在性别过渡,例如开始使用激素或手术的过程中,这种ta人对跨性别者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认知偏差带来的困扰就更为严重,可能出现既不被接受其出生分配性别的身份,也不被承认所认同性别的身份,也无法被理解性倾向的情况。


再次,婚恋问题的困难也可能是由性生活的困难引起的。这一方面是经历过手术再造的性器官本身在功能和敏感度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跨性别男性可能在使用假体上感到不自信,不敢用假体,担心被看不起。


最后,很多跨性别者面临的婚恋问题是其中的“坦白”问题。对于跨性别女性而言,通过借口进行隐瞒是可能的。而对于跨性别男性而言,在性生活中不太可能完全向对方隐瞒自己的手术经历,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在感情基础上向对方坦白自己是跨性别者,或者进行部分隐瞒,谎称自己是两性畸形或者出过意外。另外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在一段关系的开始前就坦白自己的身份。


但是,医疗手段也为部分跨性别者的婚恋带来了好处。在经历过医疗对身体的改变后,作为异性恋的跨性别者的性倾向就得以得到明确,ta们不再受到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困扰。


3.环境的融入

对于跨性别者而言,在经历手术后重新回归旧环境,或者改变所处环境、融入新的环境,也都是人际交往层面的重要问题。


对于还未毕业的学生,ta们需要面对的环境是比较单纯的校园环境。校园的氛围更为开放、包容,但是学校作为一个与同学关系较为密切的生活场所,对于未修改证件性别信息的跨性别者来说,宿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一些还在上学的跨性别者只能选择自己在校外租房,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而对于步入社会工作的跨性别群体,虽然已有报告都较多地提及了歧视现象的发生,但是在我们的访谈中,受访者都表示没有非常大的问题和困扰。受访者中,已经毕业的人群目前都有稳定且合适的工作。但是ta们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经历手术、修改证件后换了新的工作并重新融入,只有少数表示自己在手术前后没有更换工作。受访者中,一部分是已经修改证件,所以基本不存在问题;没有修改证件的受访者则有些以两性畸形导致证件信息错误等作为借口;最好的情况是公司对LGBT+群体友好,便不会产生问题。


此外,有跨性别男性指出,外在的变化给ta带来了性别便利,被认知为男性后,ta在工作上更具发言权,工资待遇上也更好。


(三)社会层面

跨性别者的社会适应,最终是投入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生活的过程。因此,除了个体和人际交往,更为普遍和宏观的社会层面情况也对跨性别者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北京同志中心发表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半数左右的跨性别者希望能够消除社会对跨性别的歧视、改善跨性别的法律维权难的问题以及协助跨性别者处理家庭问题。这些社会层面的问题,既包括了意识层面的观念问题,也包括了实践层面的制度政策问题。在此之外,一些较小的公共空间与服务上面的问题也对跨性别者最为日常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1.社会观念

社会观念对跨性别者社会适应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偏向负面的。许多跨性别者都指出了社会现行性别观念的不友好,以及自己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的问题。现在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基本还处在非男即女的二元阶段,所以对于没有完整拥有某一性别的全部应有性征和性器官的个体,在社会上易遭受关注和偏见,从而导致自卑和焦虑。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也在随之进步,这种状况也在好转和减轻。在更多年轻人的环境中,对跨性别群体会更加友好。


此外,社会观念的影响还包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跨性别身份依旧被精神疾病化。跨性别这一现象曾经被划分在精神疾病的范围,现在人们仍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一种奇怪的癖好或精神疾病。由此,有的跨性别者在向家人或别人表明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后,会被要求进行心理治疗以获得矫正。


同时,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跨性别者如果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周围亲友比如家长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知,因此不会采取正确且有力的措施。受访者都强调,跨性别群体中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的不是少数,尤其是抑郁问题,不仅是跨性别者个人,包括ta们的家人,都有对专业心理咨询的需求。


2.社会政策

社会层面上,实际上对跨性别者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政策方面的问题。因为政策问题不仅会影响跨性别者身份的转换与认同,也会直接在学历、证件等方面影响ta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给跨性别者造成很大的麻烦。


首先,最重要的政策是对身份证件的变更。在目前,更换身份证件时是依据生理器官以认定性别,部分跨性别者对此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这对于部分由于身体本身有缺陷而无法完成手术,或者是对主观意愿上并不想彻底进行手术的跨性别者产生了困扰。


相比之下,会对跨性别者造成严重影响的,是学历证明的修改。学历如果无法正常修改,会影响跨性别者找工作的过程,对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对于已经毕业的受访者,这一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北京同志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60名跨性别受访者中,有36%在申请更改文凭和教育证书信息的过程中遭到困难和阻碍,其中12%表示学校本身拒绝了ta们的请求。有受访者指出,实际上有相关的政策可以支持证明的开具,但是有很多层级的政府或学校对规定不清楚,所以造成了过程的艰难。但是这些年,随着跨性别者修改学历的增加,这一过程虽然依旧不算简单,但至少已经有了一些规范的流程,然而学信网上的证明依旧无法被修改和认证。


3.社会空间与服务

公共空间与服务,是与跨性别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这些方面的困扰虽然不多,但是也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甚至麻烦。


首先,对于公共空间,跨性别或第三性别的卫生间等空间的建立已经被呼吁很多年,但是收效甚微。并且受访者对性别友善空间的发展进程并不乐观,认为独立空间很多还是跟残疾人空间共用的。与只是少数时间被使用的公厕相比,上文提到的宿舍等公共空间的问题更加严重,在这些情况下,针对跨性别者的独立空间就十分重要。


此外,公共医疗也会给跨性别者造成困扰。许多跨性别者在未完全完成手术的情况下,外表的性别和实际上性器官的性别是不同的,因此ta们在就医的时候就会遇到尴尬和困难,或者自己不愿意去就医,造成就医上的障碍。


(四)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初步的访谈结果,我们设计了问卷进行补充调查。以下是基于问卷调查内容的发现,可以印证我们访谈结果中的一些发现,但是也有一些发现被反驳。


我们收到问卷245份,大部分的填写者都进行了激素治疗,36%的人进行了手术。大家对于医疗带来的变化的评价比较积极,其中跨性别男性的感知比跨性别女性更加积极。这与访谈结果相契合,我们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包括:社会对于出生分配性别为男性的人有更多的性别规训,男性的性别“问题”受到的歧视也可能更多;而跨性别女性原本拥有的性别优势地位丧失,并且需要面对作为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新的问题。


而在心理上,大部分人的感受是积极的,认为能够更加自信和放松。而在负面心理状况中,最多人觉得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感到抑郁和压抑。这也在总体上与访谈研究发现中,受访者在整体上心理状态较好,但是也会因为自己的生理状态和性别身份而偶尔产生负面情绪状况相似。这些情绪可能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有部分是来自性别肯定医疗过程和被改变的身体本身。但是,与访谈结果略有不同的一点是,在访谈中,更多被提及的负面情绪是关于身体的自卑;而在问卷中,影响更大的则是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同其他研究的结果相比,我们得到的结果更为乐观。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正处于消极状况的人群,尤其是正在经受很多社会环境和社交方面压力的跨性别者,可能倾向于比较少的关注相关的话题和问卷,也较少的积极参与社交导致的。


在社会生活上,有小部分人认为完全没有负面影响,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政策的不完善,其次是亲人的不认同和不能够生育后代。同时,朋友的问题对跨性别者的干扰远远小于其他问题。这也与访谈结果中大家频繁提及社会政策的情况相符合。此外,从访谈结果看,亲人不认同的问题大多数都在后期得到了解决,最终大部分的亲人会选择缓和关系;而在问卷结果中,已经完全完成手术的跨性别者选择这一问题的比例也较低。这也说明,感情问题同客观政策问题相比,更加容易被解决或者接受。


(五)医疗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跨性别者寻求性别确认医疗程序时遇到的障碍》报告中,指出跨性别者在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中寻求性别肯定手术及激素疗法的过程中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对性别肯定医疗程序相关信息的缺乏,二是进行性别肯定手术的严苛条件,三是以家庭成员为甚的社会污名及歧视对继续性别肯定医疗程序的阻碍,此外还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缺乏造成的不便。根据研究中获得的信息,我们总结出针对跨性别群体医疗的三方面不足,体现在医疗的信息、医疗的水平以及医疗的相关政策方面。


1.医疗的信息

对跨性别者而言,尤其是更早的几年间,医疗信息的获取是十分艰难的,这几乎是跨性别者面对最大的问题。这些信息既包括是否能够进行、如何进行性别肯定医疗的信息,也包括关于一些药物、激素的具体使用方法等。


首先,对于医院的信息,最主要的一点是信息传播少。国内的信息很少被宣传,而国外的信息由于语言和互联网的问题,获取难度高。对于很多受访者,ta们的信息来源都是来自跨性别小圈子内大家互相告知的信息,这些消息来源驳杂,可信度也难以确认。对于一些位于偏远城市的跨性别者,因为远离可以手术的医院,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此外,在医疗信息的缺少之外,还有一些受访者指出,有医院会通过炒作进行虚假的宣传。这种对于效果的虚假宣传炒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跨性别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也有人提出对于金钱欺骗的问题,部分走私药物贩子会对某些药物夸大药效宣传,从中牟取暴利。


最后,信息的缺乏还在于用药或者激素的操作指导的缺少。一位受访者表示,她曾经因为过量服用激素导致了身体的较大不良反应。另一位受访者也指出,ta们吃药更多的是根据前辈对后辈的教导来进行。大家普遍反馈需要这一方面的专业信息。


2.医疗的水平

医疗水平的不足,首先体现在医疗资源的难以获得。几乎所有受访者和问卷反馈都指出,正规的激素十分难以获得,一般而言,受访者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激素。在私自用药的情形下,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无法被有效地检测与控制,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性。此外,医疗资源的不足也体现在能够进行手术的医院较少,因此,如果选择在国内手术,需要长时间的排队过程,这对个人的生活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医疗水平的不足体现在手术水平的不足。在访谈中,很多受访者都是出于对于效果不佳的恐惧才没有继续进行手术。国内目前的医疗水平确实与先进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需要进行改进。受访者指出,为了更好的效果,一般跨性别女性还是会选择去以泰国为主的国外进行手术。在已经接受性别肯定手术的人群中,部分人群会遭受手术事故或者后遗症的困扰,这也会对跨性别者的术后心理和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


最后,医疗水平的不足还体现在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许多医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跨性别者的需求,而只是按照某种规章进行手术,所以很难满足跨性别者的个体需求。此外,有些跨性别者认为医生的问题在于,ta们更加看重手术的风险,而并不太在意手术的效果,这些情况导致了手术效果的差强人意。


3.医疗的政策

根据《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希望进行手术的跨性别者必须提供家属同意进行手术的证明,并且申请手术者必须年满20岁,且未在婚姻状态,另外要求提交“无在案犯罪记录证明”。可见跨性别者必须满足严苛的条件才能进行性别重置手术。


在政策上,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易性症证明的开具。有受访者指出,目前易性症的证明开具是不太正规的,医生可能资历不够。此外,国内很多易性症的证明是通过一次或者几次面诊和测试来进行的,没有经历过长期的诊断,可能导致结果上的不科学和不准确。因此,易性症的诊断流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政策上的问题还有手术前父母知情同意书的问题。在规定上,是要求每位进行手术的跨性别者都能够提供这一证明。但是实际上,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医生是不太严格的。也确实有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知情同意是伪造的。


在问卷中,很多人认为,对知情同意的限制应该放宽。例如,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个体,就应该取消对知情同意的要求,因为ta们认为如果已经到了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年龄,就不再需要接受父母的约束。





结语


以上为我们的研究在各方面的发现,可见国内跨性别群体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且医疗的副作用、社会的不友善以及配套政策的缺失都降低了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在进行医疗改变生理特征之后,跨性别者通常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更加满意,但仍需面对生活中各方面的困扰与障碍。在此,我们呼吁国内跨性别医疗事业的进步,以及社会对跨性别群体权益的关注,以改善跨性别者的生活质量。


此为我们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感谢接受我们访谈以及填写问卷的所有人!


如果您是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激素或手术等医疗手段的跨性别者,对以上内容还有补充,或者愿意接受我们的访谈,请联系研究成员微信:moshang1998,帮助我们完善成果,我们会提供相应的报酬。


若最终成果正式发表,我们将同时发布在跨儿心理公众号上,感谢关注!





参考文献:

[1] Alegria, C., A. Transgender identity and health care: implications for psychosocial and phys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2011. Vol.23(4).

[2] 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窦秀兰译,载:https://wpath.org/publications/soc. 2012年。

[3] Meyer, I. H. Prejudice, social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 conceptual issues and research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3. Vol. 129(5): pp674-697.

[4]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跨性别者与非常规性别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载: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0493-1-1.html

[5] Amnesty International,《我需要家长同意才能做自己——中国跨性别者寻求性别确认医疗程序时遇到的障碍》,载:https://www.amnesty.org/download/Documents/ASA1702692019CHINESE.PDF. 2019年。

[6] Zhu, X., Gao, Y., Gillespie, A., Xin, Y., Qi, J., Ou, J., Zhong S., Peng, K., Tan, T., Wang, C. and Chen, R. Health care and mental wellbeing in the transgender and gender-diverse Chinese populatio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Vol.7(5): pp339-341.


_
-END- 

文字 / 金旻彦 石亦可

编辑 / 欢喜

排版 / 健健

美工 / 可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